建筑起重机:在变革浪潮中加速前行

2020年,我国建筑起重机械行业成绩斐然,销量创下历史新高。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建筑起重机械分会数据显示,去年1 – 11月,31家主要企业总销售台量达8.3万台,销售总额约380亿元。其中,塔式起重机4.6万台,销售额291亿元;升降机3.7万台,销售额89亿元。分会预计,行业全年总规模超450亿元。在工程机械行业整体火爆的大环境下,建筑起重机作为细分领域的重要板块,不仅销量大增,技术、标准也逐渐成熟,智能无人化趋势成为行业共识。

一、行业形势向好,集中度持续提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一系列工程项目稳步复建,有力地推动了建筑起重机行业的繁荣。从分会统计数据来看,中联重科、徐工、大汉科技等多家企业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部分企业增幅超过50%。从全年数据来看,行业月均出货量均在6000台套以上,且升降机增幅高于塔机,达到70%。

在行业内各企业普遍增长的同时,市场竞争格局也在不断优化,市场集中度快速提升。2020年9月,中联重科塔式起重机发货规模突破100亿元,相比2019年提前三个半月。大汉科技、浙江建机等企业发展稳健,产销规模均超过10亿元。分会预测,未来资源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强者恒强的趋势愈发明显。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包括徐工、大汉科技等在内的企业纷纷加快生产布局。2020年11月,徐工与广东省佛山市签约,投资20亿元建设建筑起重机械生产基地,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5000台以上,年销售收入25亿元以上。

二、技术创新活跃,安全备受重视

2020年,建筑起重机行业技术创新持续活跃,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各厂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迅速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中联重科推出的W系列产品,采用小截面塔身斜爬梯设计,并搭载国内首创的ETI安全智控系统,为塔机运行提供了更可靠的安全保障;徐工的S系列平头塔机新品,运用行业首创高强弯型钢应用技术,实现了塔机臂架结构轻量化;大汉科技的H系列平头塔机,设计标准对标国际,静载和动载型式试验高于国家标准。

智能化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成为行业的一大亮点。在上海宝马展期间,中联重科展示了远程遥控塔机,并成功实现上海对长沙塔机的远程操控;中建三局的室内远程智能控制塔机,在5G环境下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项目首次试吊成功。大汉科技早在2019年就投资4亿元建设智能工厂,拥有7条自动化生产线、100多台工业焊接机器人和20多套数控加工中心等,其生产管理模式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然而,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塔机安全”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2020年9月,中联重科在雄安首发《安全宣言》,从控制安全、结构安全、极端环境安全、云端安全管理四个方面,提出11条核心安全企业标准,包括超欧标试验载荷、额载断绳冲击验证、数字化安全装置控制等内容。这一宣言凝聚了行业共识,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引领和规范。

从塔机的发展趋势来看,平头和动臂塔机依旧是主流,锤头塔机逐渐减少。在产品级别方面,随着早期大批量存量小塔进入淘汰期,以及三四线城市城镇化的推进,80 – 125吨米级别的中小机型需求增加。动臂塔机虽然总量需求不大,但在超高层建筑等特殊领域的应用广泛,市场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行业稳健发展,警惕过剩风险

对于建筑起重机械行业的未来发展,业内人士大多持乐观态度。2020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新基建”投资额超过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围绕新基建还将有大量的建设需求,这无疑为建筑起重机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然而,在行业稳健发展的同时,也需警惕产能过剩的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企业盲目扩张产能,如果市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进而引发价格战等不良竞争行为,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应保持理性,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以应对潜在的市场风险。

建筑起重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智能化升级和安全管理将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行业各方需共同努力,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防范潜在风险,推动建筑起重机行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400-086-9590

139-0380-6159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kf#qzw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咨询

添加专属客服
一对一为您答疑解惑
起重机企业微信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